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雾霾这个幽灵还要在神州大地徘徊多久,这些年来常有专家作出预测。前不久发表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认为中国要根治雾霾问题至少需要15年左右。专家这么说是根据英国的经验,从1956年英国实施《空气清洁法》差不多30年后,伦敦就不再是传说中的雾都了。这么说来,如果中国“只用”15年来完成治霾过程,还比英国快了10年左右。

Sorry,wait a minute,专家所说的“15年”到底从那年开始起算?从北京空气污染成为国际话题的2008年奥运会算起?要是那样的话,时间已经过去了6年。从2011PM2.5在微博上成为中国网民关注的热点开始?那么也已经过去了3年。

但是,我们也许还应该问一句:既然英国治理雾霾的起点从1956年《空气清洁法》起算,那么为什么我们不从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起算呢?还有多少人记得198795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五十七号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五十七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于19879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886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李先念

198795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生效至今已经整整是26年了,与英国的“差不多30年”的治污过程也差不多了。这个法律在2000年曾经做过一次修订,修改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燃煤污染控制、机动车尾气治理、扬尘污染治理等6个领域作出新规定,对有关法律制度和执法手段进行了重要改革:禁止超标排放,超标排污属违法行为,应受法律处罚;建立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超标收费制度,实行排污总量收费;将限期治理制度由管理措施变为法律责任;强化法律责任,加大制裁力度。如果从《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起算,也已经14年了。

 

也许,在中国的国情下,治理污染的起点未必可以从法律生效的年份算起。如果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很多情况下法律起不了实质效果。那么好,请看19981218日《人民日报》报道——这篇26前的报道中的每一个指示、每一项措施到今天依然“字字惊心”:

  

  北京市采取紧急措施控制大气污染

  朱镕基李岚清就此作重要批示

  本报北京1217日讯记者颜世贵报道:北京市今天召开动员大会,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部署控制北京大气污染的紧急措施。

  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刘淇主持会议,并传达了朱镕基总理的重要批示:“国务院完全支持北京市为控制大气污染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国务院各部门和中央在京单位必须全力支持和严格遵守。希望北京市加大执法力度,切实监督执行,造福北京人民。”同时传达了李岚清副总理的重要批示:“赞成北京市提出的控制北京大气污染的意见。大家对此都很关心。关键是要切实认真实施,对不认真实施的要有严格的惩治措施,要追究有关责任者的责任。我们许多政策、条例、办法、措施不能得到实施或不能得到很好实施,往往主要是由于缺乏认真的精神、严格的责任制度和可行的法制保证,希望注意一下这一问题。”

  北京目前已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大城市之一。据环保部门统计,在今年前50周内,市区“空气污染指数”四级周数已从1997年的14周增加到20周。

  副市长汪光焘就控制北京大气污染的紧急措施进行了部署。一是控制煤烟型污染。依法加大推广使用低硫低灰份优质煤的监督检查力度,大力推广和强制使用清洁燃料,增加城市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使用量。二是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这次的19项紧急措施中,有8项措施是针对控制机动车污染的。从现在开始,凡超过使用年限或达到行驶里程的车辆,只要不符合延缓报废条件的,一律在1999115日前报废。加强对机动车尾气的管理,超标的一律不准行驶。三是控制扬尘污染。四是坚决取缔露天烧烤。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代表国务院各部委全力支持控制北京大气污染的紧急措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市长贾庆林在讲话中要求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认识保护首都环境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说,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保护工作历来十分重视。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环境保护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子孙后代的生存繁衍,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们要深刻领会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深刻领会朱镕基总理、李岚清副总理的批示,从首都的地位和城市的性质、功能以及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和实现北京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做好首都北京的环境保护工作

 

回顾这段历史,只是想说:不希望年年都听到专家重新起算治霾的起点。从明年起,中国只剩下14年来完成治霾的历史任务了。

话题:



0

推荐

能源观家_翟永平

能源观家_翟永平

23篇文章 8年前更新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毕业;法国格勒诺布尔二大能源经济研究所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供职于国际金融机构。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