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如果治霾成功,中国最有可能获得哪项诺贝尔奖?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翟永平

 

一年又一年,每年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学奖、生物或医学奖、经济学奖公布之时,国内媒体总要一声叹息:何时我们中国人才能榜上有名?当然这种关注不过是一部分人和一阵子的事而已,真正能让所有中国人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些涉及民生的话题,特别是近年来频发的严重雾霾:到底何时我们才能不再“自强不‘吸’”?不夸张的说,如果我们的科学家能够以自己的理论建树提供治理雾霾的路径并最终消除雾霾,那么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刻也就不远了。也许到那时唯一的悬念是:我们会获得哪一个学科的诺贝尔奖?
雾霾的确涉及了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以及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其实,早在雾霾成为一个公共话题之前,各个学科的专家就已经开始琢磨PM2.5那些事儿,自2013年以来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陆续公诸于众。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清华大学、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等单位在“煤炭使用对中国大气污染的贡献”的研究中,根据CAMx模型进行模拟得到2012年全国33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PM2.5浓度以及其中关键组分,包括硫酸盐、硝酸盐、一次PM2.5以及其他组分的比值。在此基础上将各省城市的比值进行算术平均,得到各省PM2.5中不同组分的比值。研究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煤炭使用对空气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估算在51%至61%之间,均值为56%。其中,约6成的PM2.5是由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约4成的PM2.5是伴随煤炭使用的重点行业排放的。具体到各地区,北京煤炭使用对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区间为44%-54%,天津为50%-60%,河北为52%-62%,上海为53%-62%,江苏为53%-63%,浙江为55%-65%,广东为47%-57%,山东为54%-64%。因此,应对雾霾必须减低煤炭使用的增长速度,甚至在污染严重的区域,通过控制煤炭消费量来降低其污染物排放量。”研究课题组建议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应该成为PM2.5超标严重、达标困难地区改善当地环境空气质量、降低环境PM2.5浓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在“北京及周边区域颗粒物和细粒子排放源特征及其来源解析”研究中整理使用了北京和天津市环保局的环境统计数据及北京、天津和河北地区的统计年鉴以及路网信息,以2010年为基准,建立了北京及周边地区各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清单。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整个区域原生排放的PM2.5的排放源为机动车、工业和电厂。其中,机动车排放和道路扬尘所占比例为50%,工业排放的贡献占37%,电厂排放占8%,居民化石燃料燃烧占5%。就北京原生PM2.5排放而言,机动车排放占50%,工业占38%,居民占8%,电厂占4%。以北京为例,PM2.5大约30%~40%来自原始排放,20%~30%来自大气中的光化学转化,30%~40%来自区域的转移排放。北京市虽然能降低自身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却无法解决周边污染物的生成和传输。王跃思研究员认为,对PM2.5的控制,首先要从源头控制,在消减一次排放的PM2.5的同时,大力消减PM 2.5的主要气态前体物SO2、NOx、NH3和VOCs的排放。但是考虑到PM2.5化学组成的时空差异,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特有的致霾因子制定不同的消减策略。河北西南部、天津和河北东部站点应重点控制冬季的一次污染物排放,包括原生排放的SO2、NOx、NH3、PM10和PM2.5,夏季则需要重点控制一次气态污染物SO2、NOx和NH3的排放。同时,北京和河北北部站点冬季应控制NOx、PM10和PM2.5的排放,夏季应控制SO2、NOx和NH3的排放。

 

——北京环保局长期以来持续组织开展颗粒物监测、研究和来源解析等工作,完成了系统的采样、分析,取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综合运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源解析技术方法对北京地区的PM2.5来源进行了解析。研究结果发现,北京市PM2.5成分和来源呈现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二次粒子影响大,影响不可忽视。PM2.5中的有机物、硝酸盐、硫酸盐和铵盐主要由气态污染物二次转化生成,累计占PM2.5的70%,是重污染情况下PM2.5浓度升高的主导因素;二是机动车对PM2.5产生综合性贡献。首先,机动车直接排放PM2.5 ,包括有机物(OM)和元素碳(EC)等;其次,机动车排放的气态污染物包括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NOx)等是PM2.5中二次有机物和硝酸盐的“原材料”,同时也是造成大气氧化性增强的重要“催化剂”。根据北京市的污染特征,治理雾霾尤其要严格管控机动车污染。二是区域传输对北京市PM2.5来源的贡献高达28-36%,要改善北京市空气质量,急需切实开展区域联防联控,削减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三是有机物和硝酸盐是本市PM2.5的最主要成分,建议削减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排放,并协同开展二氧化硫(SO2)和氨(NH3)等污染物排放控制。

 

——南京大学首席研究员顾为东教授的“中国雾霾形成机理研究” 通过数理分析和实证验证手段,剖析中国雾霾形成机理普遍性与特殊性。他认为中国雾霾形成机理普遍性是传统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为凝结核生成雾霾;特殊性是中国雾霾形成速度和扩散快、凝结核体积(直径)跳跃式和突发性增长,均与区域微生物种群及土壤、水源严重面源污染密切相关。由于中国水土环境受到富营养化严重污染,造成环境中微生物种群繁杂和富集;土壤中氨氮浓度高,造成冬春季节水分蒸发带走大量富营养水分,在低空与气溶胶相结合,在凝结核吸水膨胀同时,也为吸附在凝结核的微生物快速分裂繁殖提供养分,长期以往形成具有地域特征微生物种群,为雾霾快速形成、频发和爆发性增长提供了外部条件。所以,雾霾治理一是要从普遍性角度入手,减少传统二次无机气溶胶等凝结核产生。二是从特殊性角度入手,深入研究雾霾中微生物种群和分类。筛选起主要作用微生物,确定其种群的区域性集聚地,针对性制定治理举措;深入研究控制土壤等面源污染的具体举措,减少和阻断蒸发水分中氨氮等营养物;探索区域性与雾霾相关联的微生物群发生规律和治理办法。

 

以上各个雾霾研究的课题组的研究范围和方法各有侧重,对PM2.5排放来源的解析有所不同,也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雾霾的解决方案和建议。然而,这些建议往往较为抽象、涉及面广,执行主体或涉及对象不明,因而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难于在宏观层次见到明显的实际效果。


      显然,雾霾已经不是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科学或技术层次就能解决的问题。 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曾特邀国家发改委、环保部、财政部、能源局、中财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科院、神华、中石油、中海油、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欧联合投资基金等机构和企业共30余位专家一起进行了讨论。专家们认为,雾霾问题是中国环境破坏的警世钟,强霾污染应引起深刻反思。雾霾问题集中体现了中国环境、资源、土地、生活消费的全面“透支”,需要全社会系统化、体系化、常态化的长期努力来加以解决,包括中央、地方、社区、行业、企业、民众“五个积极性”。任何一个层面的缺席,特别是老百姓的积极参与,都很难保证治霾工程的成功。根治雾霾污染需大智慧,正像联产承包、分产到户解决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发展问题,经济特区解决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业商业发展问题,根治雾霾也需要在国家经济管理体制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治霾不能只依赖宣传教育、行政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经济手段,理顺能源价格,推行“谁污染谁买单”的政策,而且要让使减排变得有利可图,并以环保税矫正消费者的不合理消费。由于雾霾最为严重的京津冀地区同处一个气候带,形成一个大的污染团,根治大气污染需要区域联防联控。这需要突破现有以地区行政单位各自为政的管理制度。欧盟各国协同治理酸雨和大气污染,美国南加州联防联控遏制光化学大气污染都是成功的范例。联防联控,不仅需要区域间联合、城市群间控制,更需要打破行业壁垒和“利益集团”的篱笆,实现国家、省市各级部门之间通力合作,转变目前各自为战的局面,切实做到相关数据充分共享、治理措施共同制定、排污执法协作配合。我们可以考虑成立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委员会,将该区域作为“治霾特区”,试行区域总量控制与分配原则、区域补偿机制、分解减排任务与责任、激励机制,并将成功的实践逐步推向全国,让蓝天白云早日重回神州大地。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经济管理和市场机制的创新在未来15-20年内解决困扰中国的雾霾问题,并抑制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那么为此做出独特理论建树的中国学者势将最有资格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

话题:



0

推荐

能源观家_翟永平

能源观家_翟永平

23篇文章 8年前更新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毕业;法国格勒诺布尔二大能源经济研究所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供职于国际金融机构。

文章